俗话说,“小暑接大暑,热得无处躲”“小暑大暑,上蒸下煮”,今天是二十四节气的“小暑”,意味着闷热潮湿季节的开启。北京老年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李金辉提醒,小暑节气养护心神、平心静气能降低诸多疾病的发生率。
(相关资料图)
“中医认为,心为五脏六腑之首,该时节对心脏的养护尤为重要。平心静气,可以舒缓紧张的情绪,使心情舒畅、气血和缓,既有助于心脏机能的旺盛,也符合春夏养阳的原则。”李金辉表示,天气炎热容易使人心情烦躁、易怒,心火妄动,加上酷暑火热邪气,出现“内外和邪”,易引发伤暑之证。此外,心脑血管疾病、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在凉爽的环境中保持愉悦的心情,有益于减少意外发生。
小暑时心脏容易气阴受损,出现心悸、气短、胸闷等症状。李金辉提醒此类患者,服用具有补气养阴作用的药物,如黄芪、生脉饮等。
小暑时节,湿热交蒸,容易催发多种皮肤病,如痱子、湿疹、虫咬皮炎、日光性皮炎等。李金辉建议,室内应通风降温,避免环境过湿、温度过高;适当食用具有清热祛湿作用的食物,如冬瓜、丝瓜、苦瓜、荷叶等;金银花煮水外洗也有祛痱止痒的作用;衣着宽松,勤换衣物,尽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,出汗后用干毛巾擦干,勤洗浴。
“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”,小暑后进入“三伏”,是“冬病夏治”的最佳时间。“冬病夏治”是指利用夏日阳气旺盛的时机,调整人体阴阳,防治在冬天容易发作的疾病。
李金辉介绍,冬病夏治主要治疗体质虚寒,免疫力低下的疾病,如反复感冒、哮喘、过敏性鼻炎、慢性支气管炎、肺气肿、类风湿性关节炎、慢性腹泻、慢性胃炎、痛经等,食疗、药物、针灸、穴位贴敷都是冬病夏治的常用治疗方法。其中,穴位贴敷是“冬病夏治”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。三伏天肌肤腠理开泄,药物最容易从皮肤渗入穴位经络,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小暑时节多雨、高温,消化道疾病高发。李金辉提醒,人们一定要注意饮食卫生,而且饮食要节制,不可暴饮暴食;饮食应以清淡,富有营养为宜,选择新鲜、卫生、易消化的食物;从冰箱里拿出来的菜肴要加热后食用,避免过多食用冷饮、冷食,以免损伤脾胃;脾胃虚寒者,可以夏日晨起饮一些姜茶,可以起到助消化、促食欲的作用。
“天热吃不下饭,适当喝些荷叶、茯苓、扁豆、薏米等熬制的消暑汤或粥。多吃水果蔬菜如芒果、西瓜、莲藕、黄瓜、莴笋、西红柿、绿豆芽等,有助人们促进食欲、补充水分,防暑降温。注意不要过量,以免增加肠胃负担。”李金辉指出,小暑时节要多喝水,天气炎热出汗多,人体水分大量流失,喝水尤其是喝温淡盐水能补充水分和电解质,避免因为缺乏水分导致中暑,避免动脉粥样硬化等危险的病症。
李金辉建议,小暑养生保健可以试试艾灸、按摩足三里,祛湿又健脾。
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侧,膝盖之下外侧凹陷处(外膝眼)下3寸。中医认为,按摩足三里有调节机体免疫力、增强抗病能力、调理脾胃、补中益气、通经活络、疏风化湿、扶正祛邪等作用。
拇指按揉足三里,用拇指指面着力于足三里穴位之上,垂直用力,向下按压,按而揉之。产生酸、麻、胀、痛和走窜等感觉,持续数秒后,渐渐放松,如此反复,10-30次为宜。
艾灸足三里是最经典的保健方法,民间有谚语“艾灸足三里,胜吃老母鸡”之说。此外,艾灸足三里,也符合中医“冬病夏治”的养生之道。
新京报记者 张兆慧
校对 陈荻雁
标签: